机构入口 个人入口 小程序入口

【教育】关注公益慈善学历教育,“敦和·菡萏行动”今日启动

2019-03-06

 

2019年3月6日,“敦和·菡萏行动”将面向全国院校及相关机构开启招募,通过项目资助和扶持、社会创新和赋能等相关活动,推动公益慈善学历教育。

 

做公益,你准备好了吗?
做公益,难不难?有一颗奉献的心,是否足够?
事实上,公益从来不是“授人以鱼”那么简单。比尔·盖茨把做公益慈善的难度等同于经营企业:“要拥有慈善事业,就算不比经营企业难,至少也一样难。”

公益慈善人才缺口严重

随着公益慈善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每年参与到公益慈善事业的从业人数不断增多,但人才缺口远远大于从业人数,公益慈善专业人才的不足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根据《中国社会组织发展战略》显示,2020 年我国公益行业预计从业者 850~1300 万,这与需求人数 2224 万严重不匹配,公益行业人才缺口多达1375 万。
此外,公益行业人才的专业度也极大程度地制约着行业的发展。因为从业人员对公益慈善行业的不了解、不专业,导致了产出效率低、用人机构培养成本高、跳槽频繁等一系列问题。

开设公益课程增加人才储备

认识到这个问题后,近年来,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少数高校开始尝试加大对公益慈善专业人才的培养,并进行了实践研究。但由于培育人才数量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公益慈善人才缺口。
 
从当前我国公益慈善人才培养现状来看,并未形成一套完整的适应中国国情的公益慈善人才教学培养体系——缺少公益慈善专业学位;更多注重理论教育、通识课程,缺少实践经验。此外,注重对学生培养公益慈善意识,特别是致力于实现公益慈善的价值观念和慈善能力建设尤为重要,将会成为公益慈善今后是否能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因素。
 
十九大报告中,社会组织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慈善法》中提到,“学校等教育机构应当将慈善文化纳入教育教学内容。国家鼓励高等学校培养慈善专业人才,支持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开展慈善理论研究”。
 
2016 年 9 月,教育部批文,将“690209 公益慈善事业管理”专业纳入《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归属于“69 公共服务与管理大类”中“6902 公共管理类”。
 
政策的号召,是公益慈善领域专业化的催化剂。当前,共有两大类型公益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存量”、孵化“增量”。

以提升岗位技能为目的、针对实务型人才的“干中学”培养模式,包括机构内部岗位培养、机构外派参加短期学习、公益人在职读硕士等,力求为机构提供支持,此目标群体为“存量”人才,是目前较主流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推动理论研究为目的、针对偏向于研究型人才的“硕博学历”培养模式,以及针对在校生的“本科/专科”学生、以就业为导向的实务型人才培养方式,这两种目标群体为“增量”人才。
增量”人才孵化里,以实务培养为目标的本科/专科生培养成为了最贫瘠的土壤。2016 年时,被统计到的有“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公益慈善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公益慈善管理方向)”“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宋庆龄公益慈善教育中心”等,只占培养项目数的 5%。
面对不久后将出现的公益慈善类人才大缺口,只挖掘“存量”人才不足以对付这一问题——就如同矿产,总有一天是会挖完的,解决的重点应放在补足“增量”人才短板上。
 
国内公益慈善学历教育初尝试

实际上,已有高校“抢滩登陆”。自2010年以来,包括清华北大在内的学校在大专、本科、硕士以及博士各个层次尝试办学,纷纷开启自己的公益慈善“黄埔一期”。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宋庆龄公益慈善教育中心早在2012年便率先开展了我国公益慈善领域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该校在2017年底发布的一则数据显示,彼时该中心已毕业四届学生共145人,其中88人(占61%)进入公益慈善行业发展,主要集中在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等单位就业,学生就业层次与质量都比较高。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最早招收四年制本科生,并自2014年起向教育部申请创办公益慈善管理专业,2017年将公益慈善课程改为辅修课,纳入整个学校的辅修体系中进行统筹;首届(2018 届)毕业生毕业情况统计,约 50%的毕业生在公益行业以及相关领域工作。可以说,尝试虽有波折,却相当成功。
 
岭南公益慈善学院于2018年4月1日正式成立,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为“懂理论+重实务”。学院要培养的是公益慈善界实用型的中坚力量,他们拥有对现代公益慈善的常识伦理,同时具备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胜任实战工作。依据这一目标,学院将请来校外各公益慈善组织、具有实务经验的“青年陪伴导师”。8-10个学生配备一位导师,组成学习团队,每个学期、每个团队一起完成社会创新项目。

国外公益人才培育注重实操
 
在海外,对公益人才的培养已早有涉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礼来公益慈善学院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礼来学院本科慈善项目课程设置的一个重要特色,是体现慈善学的跨学科特性与多元价值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最基本的必修课是“认识慈善”,另外3门必修课包括“慈善与社会科学”“慈善与人道”“慈善与公民参与”,从各个不同的学科和视角来诠释慈善。
 
“通过给予而学习”(learning by giving),让学生们和美国的一个大型募捐机构国际联合劝募协会(United Way)合作,来决定哪一个慈善项目能获得10000美元的支持。学生们要做的是挖掘他们感兴趣的资助领域,然后深入了解这些项目是怎么运作的,之后通过国际联合劝募协会发一个告示,凭借专业的评估打分,最终从众多的资助申请书中挑出高质量的一到两个项目获得捐助。
 
“名人慈善”(celebrity philanthropy)也是礼来学院中较具特色的课程。这门课程主要通过邀请社会各界的名人来到课堂与学生们进行分享,分享自己的慈善理念、慈善经历等。该课程主要是通过名人分享和流行文化的碰撞,来提高学生参与慈善的兴趣,同时也为今后设计名人筹款项目提供一些思路和想法。

加入“敦和·菡萏行动”迈出破局第一步
针对国内公益慈善学历教育发展水平与发展速度无法满足行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问题,致力于推动慈善文化和公益行业发展的敦和基金会发起了“敦和·菡萏计划”(菡萏[hàndàn],意为荷花的花苞),将通过以下方式,以期实现推动公益慈善学历教育发展这一总目标。
 
“菡萏行动”——
资助公益慈善学历教育发展的多种行动变革方案,以促进该议题内实践行动变革的发生;
“菡萏报告”——
资助公益慈善学历教育领域的知识生产《公益慈善学历教育发展报告》,以积累该议题的知识沉淀;
“菡萏论坛”——
资助公益慈善学历教育的发展论坛,以扩大该议题的社会影响力;
“菡萏圆桌”——
资助现有开设公益慈善学院/专业(方向)的院校高层管理人员实现定期研讨,以提升该议题中同质院校的沟通成效。
 
菡萏行动
 
“敦和·菡萏行动”(简称“菡萏行动”)是由敦和基金会发起、PIM益启慈善(PIM)执行的慈善教育资助项目,以当下和未来公益慈善高等学历教育领域的院校和相关机构为资助对象,通过项目资助和扶持、社会创新和赋能等相关活动,推动和提升专科、本科及以上高等学历慈善教育,促进该领域的系统性变革和生态体系改善。
 
如果申请机构希望推动院校内的公益慈善学历教育发展,可选择申请两种资助类别的其中一种:
 
1. 加速型:针对已有公益慈善学历教育体系的院校,但希望进一步提升学历体系的完整性、引进新的教育资源、对现有学历体系进行转型、或对学历体系做出一些调整;

2. 孵化型:针对暂无公益慈善学历教育的院校,但希望在本校发展公益慈善学历体系。
“菡萏行动”欢迎其他对此议题有意向,并希望通过行动推动国内公益慈善学历教育发展的主体参与。
 
2019年3月6日,“敦和·菡萏行动”将面向全国院校和相关机构正式开启招募,助力开展推动公益慈善学历教育,诚邀符合条件的申请方通过“敦和·菡萏行动”专题网站、PIM微信公众号或敦和基金会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信息并提交申请书。
 
发起方:敦和基金会
 
敦和基金会以“弘扬中华文化 促进人类和谐”为使命,秉持“尊道贵德”的价值观,深耕于国学传承、慈善文化、公益支持等领域。
成立至今,敦和基金会参与发起支持了资助者圆桌论坛、公益筹款人联盟、银杏基金会、基金会发展论坛等公益行业平台;发起并共建了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支持创办了西湖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人文高等研究院等教育和研究机构;策划实施了“种子基金”、“活水计划”、 “优才计划”、 “竹林计划”、 “莲子计划”等品牌项目。
 
执行方:PIM益启慈善(PIM)

PIM旨在为青年人提供教育、资源和人际网络,让他们能够成为社会领导者和有效的创变者,联手学校、公益组织、政府和企业,设计和推广优质的体验式公益教育,通过“边学边做”项目制学习赋能青年人创造可持续的社会影响。
PIM已经培育了成百上千位青年公益领袖,并支持了 40 余家社会创新机构;合作伙伴包括如世界银行、联合国发展署等国际机构以及如耶鲁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大学等高校;社会影响力受到了《福布斯》、《经济学人》和其他新闻媒体的广泛认可。
 
项目支持伙伴:银杏基金会

 

刷新成功!

刷新成功